「學術文章」組織與民主之理論



一、關於組織--
織是一種社會化的常見團體。
而政府即是國家的代理人與決策體。


卡斯特(F.Kast)和羅森威(J.Rosenzweig)曾表示,組織係由五種次級系統,結構次級系統、社會心理次級系統、目標與價值次級系統技術次級系統以及管理次級系統(有適應和整合的功能)所構成。
且於行為科學時期,曾將組織視為一種包含心理及社會的系統,並肯定組織有滿足社會需求的功能。
組織能不停的進行反饋的過程。
反饋的過程首先會先自外界輸入資訊、資源、機會和威脅,接著透過轉化與產出對環境產生影響,最後進行調整,也是讓組織成長的條件與要素。
李文K.Lewin將組織成長的變革過程,簡略的形容為解凍→變革→再凍結。
組織的成長會產生不同的組織文化,即是一個特定組織團體所發展的行為基本假定,這是可以讓組織整合內部和適應外部的環境。
學者雪恩(E.H.Schein)將組織文化劃分為器物、價值和假定。
組織圖表是最典型可明顯表現組織的結構,而同心圓型的組織結構圖,是最能強調民主化的特質。


民主的要素:民意、法治、責任、政黨

「政治」是指一個社會中關於權力、資源分配和公共事務的運作和管理的過程。
政治涉及到政府、政黨、公民和其他組織之間的相互關係。
정치는 사회에서 권력, 자원 배분, 공공 사무의 운영과 관리 과정을 가리킨다. 정치는 정부, 정당, 시민, 기타 조직 간의 상호 관계를 포함한다.

民主政治的中央政府類型-總統內閣制比較§
●代表國家
內閣制:英國、日本、西歐
總統制:中南美國家
雙首長制:我國、韓國、法國、芬蘭。

●行政權
內閣制:行政權(責任)屬內閣
總統制:行政權(責任)屬總統

●立法權
內閣制、總統制:立法權(責任)國會

●元首
內閣制:虛位元首,國會通過的法律由元首簽屬公布,需內閣副署。
內閣有權解散國會;國會也可不信任內閣權、質詢權。
若行政立法不和諧,易產生解散國會或內閣職辭的情況。
由多數黨派組成內閣可避免這個情形。
但若小黨林立,會因政黨影響則內閣容易形成聯合內閣。
內閣制的行政權和立法權合一。
此行政立法合一,為政策推行的內閣制優點,但卻也有獨裁的疑慮。
‧關於副署制度:
憲法37條-總統依法公布法律,發布命令,須經行政院院長副署,或部會首長副署。

憲法增修條文第2條-總統發布行政院院長和依憲法經立法院同意任命人員之任免命令和解散立法院的命力,不需行政院院長副署。

總統制:實權元首,大權獨攬
總統無權解散國會;國會亦不可對總統提不信任案。
固國會不得強迫總統辭職。
行政立法分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總統和閣員不可兼任議員。
國會通過的法案,總統有覆議權。
但若國會仍通過法案,總統需得無異議執行。
‧關於覆議權:
憲法增修條文第三條-行政院對立法院決議之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經總統核可,送達10日內,可移請立法院覆議。立法院需在15日內決議。休會期間,需在7日內自行集會。開議15日內決議。若沒有在期限內議決,原決議將失效;但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決議維持原案。行政院仍需接受該決議。


二、非正式組織
非正式組織是由正式組織成員間各種相同的因素自然結合成的團體。如:同學、同鄉、同宗、同好、同事、同個性。
在自願的互相自我牽制與互動下,甚至會產生感情移入與歸屬感。
與非正式組織有關的實驗為霍桑實驗,霍桑實驗是一系列在改善各種員工工作環境條件下(如薪資、照明、休息時間等),進而對生產效率情形評估與研究,在當時的結果發現,改善這些條件並未實質對生產率造成明顯的增加,而給予工人積極關注和自我管理權,卻製造積極的團體氣氛接著提高產量。
梅奧教授等人對這樣的結果解釋為:「被實驗者六人組成了一支團隊,這個團隊在實驗中自動自發的進行了合作 。」
即是後來提出的「非正式群體」概念。此概念奠定了非正式組織的理論基礎。

三、非營利組織--
非營利組織在社會上處處可見,但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非營利組織成立的原因是市場和政府的作用失靈而漸漸的被需要。
政府將公共服務外包委由民營企業和非營利組織來生產輸造,衍生了國家外包管理和治理本質兩大重要議題的辯論。
從新公共管理運動的角度來看,新右派哲學-總認為公共就是壞,私人就是好的。
此舉也正好打破如此的想法觀念!
政府此種授予民間機構權力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務的行為稱為特許權。
米華德(B.Milward)將此民營化趨勢下的國家地位改變形容為空心國。

四、一些關於組織運作的學說
寇夫曼(H.Kaufman)認為美國的行政組織的效率和回應的效應之循環,可以譬喻為鐘擺,且此鐘擺約三十年一循環。
賽蒙(H.Simon)認為行政組織的耗費時間最少的決策過程為抉擇活動。

五、關於組織發展和組織學習成長研究--
組織發展的目的是運用組織變遷機制或諮詢專家,以增進組織信賴感和面對問題的能力。

『丹哈特認為哥倫比斯基(R.Golembiewski)是組織學習研究典範代表。
哈克契(C.Heckscher)曾繼韋伯之後提出後官僚組織類型,認為一個組織共識的達成需要經由制度化的對話。
聖吉(P.Senge)曾提出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練原則,有自我超越、團隊學習、系統思維(看組織整體與關聯性,是其中的神髓)、改善心智模式,最後便是建立共同願景。
費德勒(F.E.Fiedler)認為建構權變理論的獨立變數,有工作的結構、領導者和部屬的關係及領導者的職位和權力。
李文Lewin所曾發表敏感性訓練,亦稱「實驗性、小組團隊訓練」,系屬組織中的個人策略發展。
韓默(M.Hammer)和錢辟(J.Champy)認為組織再造是作業流程的再造。』

組織領導的理論發展是繼1990年代,開始強調轉換型領導,是一種結合組織成員共同需求與願望的組織變革過程,透過領導作用建立人員對組織目標的共識與承諾。這種領導者方式會激勵員工,以達超越自我。
組織的發展是門極大學問,若該機關法規過於森嚴,是很容易造就出一切依規定、循例行事,毫無主見、缺乏主動精神的人員。
當然組織也不可以過於混亂,否則可能會應驗熱力學發起常用的名詞「熵,Entropy」,指的是「體系混亂中的程度」,故一個組織的熵增加了,組織內的資源和能量自行消耗,故組織的潛能發展卻也相對的減少了。
組織進行策略管理時,最常使用SWOT的分析法,優勢 (Strength)、劣勢(Weakness)、外來的機會(Qpportunity)、外來的威脅(Threat)。
如何去施行策略管理,以評估組織本身優劣,掃描環境中的機會和威脅,再去行動方案就變得極為重要。

六、組織分類
發表機械式的組織代表為柏恩斯(T.Burns);非機械式的組織發表理論代表為史塔克(G.H.Stalker)。
愛尊尼(A.Etzioni)定義的規範性組織為學校,保險公司分類於巧利型的組織。

七、關於專案組織【亦稱為矩陣式組織或柵欄組織】--
明茲柏格(H.Mintzberg)曾分類出矩陣式組織,此種組織常運用在於不穩定的動盪環境之下,在此種情境之下,成立此種組織目的是為了解決臨時性的專案任務,需要人員彼此間互動頻繁,是形塑網絡和專案團隊以完成複雜而不確定的工作,亦名為臨時性任務編組。大多是在功能性組織和專案性組織上採用,而此類專案組織的人員大多出自各專業部門。因此專案組織的成員間的適應環境彈性高,可消除不良的部門本位主義。但卻也會發生主管間的職權衝突,且人員變動的情形下,雙重忠貞或是心理上的不安,也有可能會浮上檯面。

八、組織化的失序
柯漢(M.Cohen)、馬區(J.March)、歐爾森(J.Olsen)曾表示組織化的失序呈現的特徵:有問題的偏好、不明確的技術和流動式的參與。
Peter Principle彼得原理曾提出若在一個層級節制的體系中,每一個成員傾向無法勝任職位的情況下,終究會導致組織退化,此時則須要再進修或訓練。


關於國際組織-----


-----------------------------------※-----------------------------------
◎國際組織-聯合國(簡稱US=United Nations)
●成立時間:1945年10月'24日(50個國家簽署聯合國憲章。
●精神與目標:維護國際平和安全,尊重國際間人民的平等權利和自決原則,促成國際合作。

◎區域性國際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成立時間:冷戰時期,美國首發。
●精神與目標:結合會員軍事力量,共同抵抗蘇共集團。

◎區域性國際組織-東南亞國協ASEAN
●成立時間:1967年,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緬甸、菲律賓、新加坡
●精神與目標:追求東南亞區域安全和貿易合作。

◎區域性國際組織-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APEC亞太經合會)
●成立時間:1989年,台灣、大陸、香港→1992入會
●精神與目標:亞太地區21個經濟體高層政府官員的諮商論壇。
Spirit and Goals: Consultative Forum of Senior Government Officials from 21 Economi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區域性國際組織-歐洲聯盟(EU)
●成立時間:
1948年,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組成的關稅聯盟。
--------------------------------↓---------------------------------
1951年,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
--------------------------------↓---------------------------------
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EEC)
--------------------------------↓---------------------------------
1967年,歐洲共同體(EC)
--------------------------------↓---------------------------------
1993年,更名為歐洲聯盟(EU),貿易實體更為經濟政治聯盟。

◎區域性國際組織-拉丁美洲經濟體系(SELA)
●精神與目標:協調建立公正合理的拉丁美洲國際經濟秩序,維護合法利益。

◎區域性國際組織-美洲國家組織(OS)
●成立時間:美國為代表,總部於華盛頓。
1890年美洲共和國國際聯盟
--------------------------------↓---------------------------------
1910年泛美國家組織
--------------------------------↓---------------------------------
1948年簽署美洲國家組織憲章(正式成為美洲國家組織,35個成員國60常任觀察員)
--------------------------------↓---------------------------------
1962年美國孤立古巴政策,故古巴因此退出成員國。
--------------------------------↓---------------------------------
2004年,中共加入第60個永久觀察員。

●精神與目標:強化民主推動人權,加強美洲的和平與安全,改善成員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法律、貿易、社會和文化,加速一體化進程

2022年4月8號,因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通過決議,暫停俄羅斯成員資格,以維護人權權益。
2022年4月8日、ロシアのウクライナ戦争のため、国連人権理事会 ロシアの理事国資格停止の決議を採択、人権を守るために。

◎功能性國際組織
1.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開發中國家發展

2.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富國俱樂部,協調會員國經濟決策。

3.世界貿易組織(WTO):(為前關稅貿易總協定GATT)民國90年台灣以台灣、澎湖、金門和馬祖個別關稅領域加入。

4.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和經濟合作理事會有密切關係(ECOSOC)

5.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穩定石油產銷和價格的組織

6.世界衛生組織(WHO):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
總部:於瑞士日內瓦,追求衛生以達最高健康宗旨。
最高機關:世界衛生大會,負責審核計畫和預算,和決策。

留言

最新文章